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校制度文件 >> 正文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会计学专业“十三五”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8-03-28    阅读:

一、专业建设理念及目标

(一)专业建设理念

1、适应需求,重在应用。专业未来发展规划应适时反映产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要求和特色,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2、错位发展,彰显特色。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历史传承,通过“科学定位、错位发展”,不断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形成坚实的行业基础和鲜明的专业特色。

3、产学对接,平台支撑。打造学生实训实践、科研训练的“双创”平台,实现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4、能力为本,实践为重。坚持“素质、知识、能力”三维度培养规格,与行业联合制订专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行业课程嵌入专业核心课程群,对接产业建立专业准入和准出标准,突出专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二)专业建设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内涵发展为主线,形成以多个专业方向为基础,以省级特色专业点为依托的交叉渗透的专业平台,将本专业点建设成深度契合社会需求、在省内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社会阵地和文化传承领地。

为了实现以上总体建设目标,本专业将围绕以下几个具体建设目标展开工作:

1.构建多维度、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对象上,以培养具有“强能力、重应用、诚实守信”的会计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忠于职守、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培养主体上,倡导多方参与,将校行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融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在培养过程上,推进渐进式培养,通过知识点的切入、能力线的串联、素质面的构建,最终培养“强能力、重应用、诚实守信”的综合体。

2.打造专兼结合、能力互补的高素质教学团队。积极建立一支专兼教师比例合理、年富力强、学历职称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学团队,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学术水平、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会计学专业未来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3.优化“一主三结合”的专业课程群,创新会计学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方法体系。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程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课堂教学情境、实验模拟仿真教学情境以及现场教学情境的动态化整合,形成“三境合一”的动态化教学方式,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学思结合”;建立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多元化、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 为知识转化、理论升华以及能力、素质的提升创造平台,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行统一”。

4.打造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完善、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融实验、实训和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融专业教师、实验教师、业界专家为一体的实践教学队伍;融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融实验教程、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为一体的实验教材体系。在传统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开发实验课程、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共建实验室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5.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考评体系。深化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监控与保障结合、评价与反馈结合、激励与约束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教学管理体系。以多方共同评价为主导,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的,以激励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职业兴趣有机结合为手段,建立单向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课程考试评价与实训实习评价相结合、知识结构评价与实践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开放式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

二、人才培养方案

整体优化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推进合作式育人机制、对接性标准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项目化方法体系、全程化实践体系和双证制评价体系建设,重点建成行业深度参与、对接行业标准、培养应用技术能力和以课程教学模块化、“双证”评价制度化为标志的课程体系。大体思路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适应岗位

1、培养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1)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转型

现在,许多单位的会计人才知识的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该行业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市场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相对于学历更看重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环境的变化要求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2)会计工作职能在转变

目前,大型企业从事财务核算的工作的会计人员的比例越来越少,财务部门从事决策支持、和预算管理等工作的人员比例越来越高,会计的角色正逐步发生改变,更多的有了管理和决策的职能。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体目标

本专业指导学生学习法律法规、会计、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财务管理的知识、理论、操作技能,具备进行资金筹集、投资决策、运营资金管理、收益分配、财务预算及控制、财务分析等业务实践操作的技能,旨在帮助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理解并遵守财务职业及商业道德操守,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财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体现了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理论联系实际,优化课程体系,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确定培养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会计专业主要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具备综合的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审会计核算、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

(2)应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现代会计中预测、决策、规划、考核与评价问题的能力,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相结合。本着“学历+技能”、“技能+考证”的结合,形成“学历证书+国内执业资格”的链条,以便于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零距离”对接。

3、信息化目标

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课程体系中加大“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财务建模”、“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大数据分析”相关课程的比重和上机实践的课时。

(二)专业核心能力及课程体系构建

会计学本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财会各岗位的职业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财会知识分析企业会计问题、成本核算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各相关岗位的技术流程,以及各岗位的技术要求,从而归纳为业务基础能力、业务核心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等能力类型。在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岗位素质和职业能力结构分析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依据课程组成原理和现有国家课程规范,设计对应课程名称。会计应用本科专业采用模块式教学,通过对会计岗位职责的调研,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状况,确定职业岗位群,该岗位群由若干专业相关岗位组成,来源于各个行业会计的岗位设置;通过会计岗位工作分析,明确该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不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与分解,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模块课程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不同岗位对应的不同课程模块的结合形成模块课程体系。

另外,针对高校在会计类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以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为起点,进行课程研发,致力于融企业实践、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对外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课程开发,注重对学生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面的培养。具体如下:

1、对接行业岗位资格标准,对应用型会计本科教学体系进行重构

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研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围绕能力培养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变传统的知识输入为能力输出。根据上述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模块,按照“多层次、模块化、个性化”的原则,制定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设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以行业为主导,构建实践为主的课程体系

注重满足行业和企业的技能需求,并定期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人才培养计划做出的修改。课程的制定必须以行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吸收行业、企业资深专家参与和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关注会计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培养学生实际岗位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理论能够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3、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中心+课程群”的课程体系

与“阳光财务众包平台”合作,共建“天府互联网+会计”记账中心,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上领取会计“微任务”,完成票据审核、记账的全过程,由此可让学生在认知阶段对会计这门学科产生初步的感官认识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嵌入本专业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帮助学生实现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过渡。

(三)毕业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毕业生除了获得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外,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具备成为商业顾问、经济分析师、传达者、谈判家和管理者的技能。因此,对毕业生提出以下的能力要求:

1、专业应用能力

财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具体可分解为: 会计处理及职业判断能力、内控建设能力、融投资决策和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税务筹划能力、财务预算能力、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预警能力、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能力及战略管理能力等。

2、沟通协调能力

财会部门是联系公司与职工、公司与公司、公司与国家的一根重要的纽带。因此,财务人员除了管好自己的公司内部的财务以外,还需要和外界沟通。如处理好公司与职工的利益关系,依此来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公司的发展; 处理好公司与公司的关系,就会使公司赢得更多的顾客,或者能够更好的满足公司之需; 处理好公司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系,就会使公司获得较多的国家政策的优惠和扶持。所以,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充当经济外交人员的角色,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应变创新能力

虽然有很多的法律法规对会计行为加以规范,但在实务中仍存在制度的不完善、不合理以及出现未曾遇到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专业毕业生要学会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创造性运用财务会计学及有关知识,判断和解决本专业所属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应对多变的社会与经济环境。

4、终身学习能力

本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更新更快,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总是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在不断的补充和修改,会计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增加了很多的隐性知识,这都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及时更新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

(一)课程建设

加强基于实践技术应用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的收集、开发和运用,建立起相应课程模块的教学项目、教学案例集,积极推进慕课等在线课程开发和应用。对接岗位关键技术,修订实践育人体系,完善专业技能训练标准与考核办法,强化应用型技能的培养。主要包含的内容如下:

1、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工作

在制定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调整,处理好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构建以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相结合、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期内,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一批体现时代发展特点、反映专业特色、适合于培养学生各项应用能力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

2、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力度

依托我校优质课程建设平台,在本专业现有慕课资源的基础上,增加课程“上云端”的在专业课程中的覆盖面,同时,将已在我校投入使用超过一年的网络课程对社会开发,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

加强产学合作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与高端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财务众包公司等合作,实现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协同建设课程资源、协同承担课程教学的“三协同”深度合作。以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建设共享资源库,提升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凸显“厚基础、强IT、重实践”、“立足会计、融会管理”的专业特色,着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人际理解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1、深入领会学校办学理念,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持续推进任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推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及教学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面、系统地讲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在课后全面、系统地进行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训练。一方面要注意继承课程成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跟踪学科前沿,高度关注会计理论、方法、实务的发展、改革动态,重视把新的成果及时吸收到课程教学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以下教学方法的使用力度:

(1)全程导入案例讨论。按照建设应用型课程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全程导入案例教学。讲授基础知识时,把枯燥的理论学习触入到生动有趣的案例中,以社会中实际的财务现象为主,以案例来说明知识点。帮助学生提炼财务基础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目标任务驱动法。转变学生角色,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中从完成某一具体任务开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隐含在课堂的任务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目标,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再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分析,总结分享,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其以后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加大与企业在课程设计中的合作,从真实业务环境中抽取案例或项目,供学生学习和研究。

(3)模拟场景实践教学。建立专业实训室,模拟出财务场景,加大综合实训开设覆盖面,要求学生掌握每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和工作。

2、教学评价

探索“发展性评价”模式在本专业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高目标,注重过程评价,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做出综合判断,用新视角、新观念、新方式去认识和评估学生,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四、校企合作

本专业将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本专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本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主要建设思路如下:

(一)依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培养方案)

本专业将围绕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相关能力要求,与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构架“通识+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的课程体系,完成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修订。

(二)建立长效专业建设研讨机制

依托由企业、行业专家与本专业教师共同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商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用人)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

(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以课程开发合作为中心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包含学习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建设突出应用型技能培养特色的课程,达到“做学合一、情境学习”的目的。

(四)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可以先从讲义入手,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内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五)建立并实施“教师进企业,专家进课堂”制度。

“教师进企业”,即每年安1-2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和专业服务,提高和丰富教师的财会实践能力和管理经验;“专家进课堂”,即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经理来校对教师进行实践科目的培训,另外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则聘请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授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加强“校企合作”与“校所合作”

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实习基地规范化管理,实质性推动互惠性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建设校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训实习基地。

五、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致力于通过“点-线-面-体”四个方面立体化打造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具体如下:

(一)素质过硬的“点”: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原则,实行“双师、双语、双向”的“三双”策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构筑成会计专业优秀教学团队中坚实的“点”。

(二)交流通畅的“线”:通过推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师资培训制度,理顺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线”。“走出去”,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专业课程进修、外语进修或做访问学者,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与行业相关的高级执业资格培训,并定期选送专业课教师寒暑期走访企业、事务所,加强产学研结合。“请进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和“校所合作平台”,以合约、合作或柔性引进等方式,将企业财务主管、资深注册会计师等纳入本专业教师队伍或进行专题讲座、实践指导等,促进本专业学术创新团队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三)教研互促的“面”: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重点,组建若干教学研究团队,引导教师在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体系科学化、教学内容更新动态化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将教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重点,形成教研互促的“面”。以课程组为依托,整合教研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组建若干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互补、具有一定科学研究水平与较强实干能力的教研团队,在教研课题统筹、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数理建模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努力形成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教学研究机制,整体提升教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四)师生共融的“体”:推行导师制,建立教师、学生长期有效指导、沟通的渠道,打造师生交互融合的专业教学“体”。推行专业教师“导师制”工作平台,鼓励有实务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活动及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同时也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实施方案,达到教学相长。

为保证上述建设思路的具体落实,将进一步建立以下制度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大对应用型教师的培训力度

以我校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加大对应用型专业教师的培训培养力度,扩大“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训渠道,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应用型、实践性的培训。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高水平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引进

本专业应及时调整教师招聘意向,加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倾斜,对实务经验丰富的应聘人员可适当放宽其他条件的限制。同时,扩大兼职教授的聘用力度,增加兼职教授数量,把掌握理论前沿和管理前沿的大中型企业、行业的人才请到学校来。

(三)调整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建立适合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的科学评价标准

要调整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将横向课题合作、管理实践、产学研合作、管理创新等作为考核指标,通过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的变化,引导教师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变。对教师的科研考核由理论科研向应用科研转化,将应用型科研、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践实习,纳入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体系。鼓励老师采用到企业顶岗实习、兼职管理、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积极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制定《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为了鼓励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或顶岗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本专业拟制定《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尝试在合作企业建立实践锻炼基地或工作站,把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员工培训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工作结合起来;将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经历和社会服务情况纳入教师考评和职称评聘体系,并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同时管理办法中提出,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完成规定任务的,其间发生的交通费、差旅费据实报销,并视同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

六、实践教学能力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全面开放的实验实践教学环境,必须要建立一个包含多层面的实验实践教学框架。以本专业已有的会计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结合当前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大学生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生科研项目的需要,一个全面开放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框架主要由4个方面所组成,即:开放课程实验教学模块、开放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开放学生科技竞赛模块、开放学生科研创新模块。

(二)建立校内综合实训中心

为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将实现校企共建综合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是一个包含会计综合实验,并与管理类的实验形成综合实训体系,使学生能更为完善的了解、运用和掌握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使每一位同学经历了综合实验室的实验实训流程的学习后,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整个企业的运转,同时加强、提高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财务决策能力,还能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与“校所合作”,建设示范实习基地

建立本专业与川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长效合作,同时与川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签订共建会计实习教学基地的协议,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实习基地规范化管理,实质性推动互惠性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建设校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训实习基地。

(四)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建立以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能力培养为导向→实验课程建设为核心→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为保障→实验教学环境为基础”的基本思路,按照“会计核算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管理决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规律,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对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合与完善,建立“专业基础层次→专业综合层次→跨专业综合层次→创新创业层次”的“四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对不同层次分别采用“教师主导型”、“师生互动型”及“学生自主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软环境”和实验室“硬环境”的配套建设,全面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有效促进了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七、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监控与保障结合、评价与反馈结合、激励与约束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教学管理体系,同时建立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引入行业认证标准。具体如下:

(一)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传统的以学生成绩量化考核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既需要补充实践元素,也需要增加反馈机制。强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健全业界专家参与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论文指导与答辩等教学活动的保障机制,建立以“一年满意度”和“三年成长度”为关键指标的用人单位反馈制度。

(二)制定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学管理研究,围绕教学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发布教学研究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师展开研究,要拿出切实可行和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应用于教学管理;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激励制度,包括指导教师遴选、学生选拔、激励约束等具体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建立毕业论文质量保障全程监控制度,创新论文选题机制,强调开题在论文指导过程中的质量保障作用,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形成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重视评价反馈,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三)建立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

逐步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完善本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四)引入行业认证标准,强化“双证书”制度

在本专业尝试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权衡了专业认证制与双证书制的内容,即以行业协会制定的能力标准体系为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认证的依据,学生修完全部专业课程并通过双证书培训和考核可以同时获得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八、专业服务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本专业将继续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利用教学资源库,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提高专业辐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服务

继续与绵阳市及各区县财政局、税务局合作,逐步深入开展业务咨询和会计、税务等方面的人员培训,发挥综合资源优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另外,还可通过开设网络开放课程,将本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用于共享,提供远程培训和在线咨询。

(二)科研服务

紧紧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应用型课题研究,组织本专业科研团队参与绵阳市社科联、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教师教育中心等科研研究机构的课题申报,全面拓展本专业社会服务功能。

(三)会计服务

以“天府互联网+会计”记账中心为依托,开办实体会计服务公司,开展学生实践和社会服务相融合的经营机制,成为学生信息管理和会计服务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成立会计服务公司一方面可以提供在校学生进行代理记账实战、信息化软件应用推广等实践训练,同时又可以作为教师产教结合的场所,将企业实际的运营资料作为学校的项目化案例用于学生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以会计服务公司为平台,多方位服务社会能力建设、服务学生创业、服务中小企业代理记账和管理咨询、服务产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和教材开发等。

九、专业建设预期成果

从2017年起,拟用四年时间将会计学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具有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示范专业。创新一套适用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师资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批省级、校级精品、优质课程群;建立一批设施先进、实验内容仿真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打造出教学设施一流、教学手段先进、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研究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益显著的特色优势专业。具体来说,预期成果和特色包括:

1、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运用财会知识分析企业会计问题、成本核算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各相关岗位的技术流程,以及各岗位的技术要求,从而归纳为业务基础能力、业务核心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等能力类型。在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岗位素质和职业能力结构分析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解决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就业优势明显,社会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5%以上。

2、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形成一批省级、校级精品、优质课程群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程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线,力争通过4年的建设,使《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达到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会计信息系统》达到省级优质课程建设要求,《审计学》获批校级精品课程,其他主干课程均达到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并争取获批省级精品视频课程1门。专业主干课程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3-4门课程实现基于我校自主研发的SPOC平台开展网络教学,1-2门课程实现专任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授课;选择2-3门课程实验“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新机制并适时推广。组织编写并出版《财务多岗位综合实训》、《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特色系列教材。

3、优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三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实现“为教而教”向“为学而教”的重要转变。80%的教师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主动式学习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省级教研立项达到2项,发表教研论文10篇,学生参与校级科研立项达到10项,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达到40篇。

4、产教融合,共建实训实习平台

在传统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1-2个、共同开发实验课程1-2门、共同编写实训教材1本、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共建实验室2-3个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同时获批1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以及“联合共建”等手段,建立一支专兼教师比例合理、年富力强、学历职称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培训或担任访问学者;选派1-2位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和部门一线挂职锻炼;聘请3-5名相关企业、事务所高管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领导到学校兼职授课或开办各类讲座;并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建设期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20%。

6、搭建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完善、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

每年新增校外综合实习基地2-3个,并进一步扩充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实习基地数量,力争建成省级示范基地1个,更好地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服务。继续选派优秀的学生,由教师指导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科竞赛获奖达到50人次。搭建以“互联网+会计”为背景下的“天府互联网+会计”记账中心,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构建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本专业下设的两个国际化方向(AICPA和CMA)尝试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协会发布的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8、打造社会服务平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持续开展对外培训业务,同时,每年申报2-3个应用型校外课题研究,提高专业辐射能力。

绵阳校区:四川省绵阳市科创园区园兴西街2号  /  成都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龙潭总部经济城内  / 德阳校区: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大学北路99号
版权所有: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 2002-

川公网安备 51079002110064号
蜀ICP备06016397号